患者谷廣祥 男 70歲,主訴雙膝關節反復疼痛20余年加重3天。患者于入院前20余年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下肢關節腫脹、疼痛伴有靜息痛,可行走400米,一直未詳細治療,針對性對癥止痛、理療及休息,但是癥狀未完全消失,約3天前再次出現雙膝關節疼痛伴有活動受限,行走困難。今日為求進一步治療到唐山蘇氏骨科醫院就診,骨外科張煥永主任接診以“雙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關節積液”收入院。
專科情況:雙膝關節腫脹,局部腫大可見外翻畸形,髕骨恐懼實驗陽性,雙膝髕骨外側壓痛,浮髕試驗陽性,研磨試驗陽性,“4”字實驗陽性,側方應力實驗陽性。右膝關節屈曲攣縮20°,膝關節活動度為20°-90°,左膝關節活動度為0°-100°,皮膚感覺及末梢血運良好。
DR示:雙膝關節退行骨性關節炎,雙膝關節間室變窄,脛骨平臺邊緣、股骨髁、髕骨邊緣及髕骨軌跡范圍骨贅形成,雙側脛骨平臺塌陷、缺損、周圍骨質硬化,左股骨角約為80°,左脛骨角約為95°,右股骨角約為75°,右脛骨角約為100°。
MRI示:雙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雙膝關節正側位X片+雙下肢負重位全長X片
MRI片
術前雙下肢情況
骨外科張煥永主任請示付偉院長此病例如何治療,付偉院長仔細查體后并閱讀病例及影像學資料指示:膝關節外翻畸形特點為①膝外翻畸形大多是由于股骨外髁發育不良引起;②繼發病理改變通常包括膝關節外側的骨和軟骨的缺如,外側韌帶和關節囊攣縮,髂脛束攣縮;③外側關節囊、外側副韌帶、弓形韌帶、腘肌腱等都可以發生攣縮;④后期由于脛骨平臺外側塌陷、內側副韌帶拉長;⑤髕骨繼發改變。
外翻膝置換術后一定要解決疼痛、糾正畸形、恢復下肢力線,但是外翻膝置換難點為外翻角問題、外旋角問題、脛骨截骨的問題、外側軟組織松解問題、髕骨軌跡問題等,外翻膝置換術后易出現關節不穩、腓總神經損傷及髕骨軌跡不良等并發癥。
假體選擇:①保留后交叉韌帶型假體術中需考慮后交叉韌帶的平衡,操作相對困難,不利于外翻畸形的軟組織松解;②后穩定型假體便于術中軟組織松解,且能提供更好的內在穩定性和關節面匹配,并允許通過股骨和脛骨假體最大程度外移以改善髕骨軌跡;③軟組織嚴重受損的病例要準備限制性假體。
術中截骨原則:①脛骨截骨高度以內側平臺最低點確定,一般6~8mm,外翻角度越大,截骨越少,避免截骨過多;②股骨遠端常規3°截骨,可增加至5°,避免外翻糾正不良;③遠端截骨盡量少減少截骨、矯正畸形可輕度延長肢體,截骨時應注意:以內側伸直間隙為截骨參考標準,不要為了截到外髁而輕易增加股骨遠端截骨;④股骨遠端外旋截骨要參考Insall線、whiteside線,一般需要加大外旋度數,防止內旋截骨;⑤保護腓總神經。
患者因主訴右膝關節疼痛嚴重,查體右膝關節韌帶穩定,外翻畸形較輕,經過付偉院長深思熟慮決定選擇金約應醫療后穩定型膝關節假體治療右側外翻膝。
金約應醫療后穩定型膝關節假體特點:
①假體是根據國人骨測量數據,適合國人骨骼,吸取同類產品成熟的設計理念;
②股骨前髁5°上仰的角度,髁間窩前置 減少截骨量,達到屈膝120 °,過伸5 °屈膝至90 °時髕股面仍完全接觸;
③脛骨托與墊接觸面高度拋光,翼狀柄保證骨水泥固化過程中的穩定性;
④脛骨墊采用卡式和螺釘雙重固定,圓滑邊角設計可減少對軟組織的損傷;
⑤髕骨大面積的骨水泥區,可減少PE與骨的接觸。
經過周密的術前計劃,決定于2017年1月4日在硬膜外麻醉行右側膝關節表面置換術。
術中情況---股骨側
術中情況
右下肢術前與術后對比
唐山蘇氏骨科醫院付偉院長與骨科團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