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骨今中外
1、選擇合適假體
型號過小,不能達到初始穩定性
型號過大,容易造成股骨劈裂
股骨劈裂
置換術后股骨斷裂
股骨柄擊穿
鈦釘擊穿
鈦釘位置:10點~12點 12點~3點
2、國產假體翻修率較高
假體柄松動、骨溶解
假體穿出
髖臼磨損和中心性脫位
骨折
雙動關節平均翻修年限為:6.84年
股骨頭平均翻修年限為:8年
骨水泥假體平均翻修年限為:10.47年
假體斷裂
股骨柄斷裂
術前
術后
3、髖臼假體定位
正位片上,與兩側閉孔 上緣連線與髖臼外上角垂線的交點為A,向上作 1/4骨盆高度處為B,再 在閉孔連線上作C,使 AB=AC,以A為中心,以 AB為半徑作BC弧,正常 時髖臼應在此扇形內 。
髖臼假體定位異常照片
4、骨水泥固定股骨的評價標準
骨水泥的效果評價和預測, 分為5級。
A級:無空隙、氣泡影、骨水泥層不完整、骨水泥超過柄遠端 10mm;
B級:皮質與骨水泥分界,余同上 ;
C1級:骨水泥層中有空隙和氣 泡影。 C2級:有一個或多部位骨水泥 薄層,其厚度少于lmm或多個區域有缺失,有透亮區 ;
D級:A級標準全不能達到。
正常與異常骨水泥
5、術后異位骨化
異位骨化發生機制
其具體原因不明,可能與 以下因素有關:
手術時軟組織保護不妥
手術時碎骨片清除不徹底
術后引流不暢致血腫機化
感染引起骨膜增生
病人的體質等因素
異位骨化的Brooker分級
根據髖臼與大轉子之間骨化的大小來確定
0級:沒有異位骨化形成
1級:髖臼周圍出現孤立性的異位骨
2級:股骨近端、髖臼周圍出現骨化塊,骨塊相對間距小于1cm
3級:股骨近端、髖臼周圍出現骨化塊,骨塊相對間距至少在1cm以上
4級:髖關節強直
異位骨化
6、術后脫位
脫位原因
手術入路的問題位
手術技術問題
關節周圍本身的問題
術后下肢放臵和護理的問題或運動不當造成等
脫位臨床表現
術后髖關節活動性疼痛
關節主被動運動受限
下肢異常內旋、外旋或短縮
如有以上表現,應懷疑有髖 關節的脫位或半脫位可能, 常規拍攝x片
置換術后脫位
髖臼內移
水泥臼移位
正位 斜位
假體脫位
內襯磨損
假體松動
7、髖關節放射學松動觀察分區
Gruen 股骨分區和Delee&Charnley髖臼分區
假體松動程度評定
假體溶解、松動
黃金倒組合年輕病人不能用
髖臼松動
髖臼假體植入后未達到初始穩定性
鈦帽松動
假體溶解、松動
8、人工關節術后感染的診斷
放射學檢查:
發現透光線
局灶性骨溶解
骨膜骨形成
感染性移位
術后感染
人工關節術后感染的預防
術前評估
抗生素術前使用
尿管問題
無菌操作
手術時間
徹底止血避免血腫
感染病灶預防褥瘡
感染 —— 曠置—— 翻修后
9、髖關節臵換術后正常的X線片
髖臼外展角
髖臼前傾角
頸干角
髖臼假體定位
股骨干假體高度定位
股骨側假體在股骨中位臵
骨水泥的正常顯影
10、髖臼外展角
正常情況和骨盆傾斜時
正常外展角
外展角為標志環長直徑延長線與兩側 坐骨結節下邊線相交角;當骨盆傾斜 時,可視為通過髖臼外上角的下垂線上的垂直線為坐骨結節連線。
外展角異常
11、測量前傾角的方法(如前圖所示):
標志環短直徑÷長 直徑×90°
正常前傾角的范圍 為5-15°
標志環的鋼絲交叉點位于時鐘1-2點
短頸0.6-1.0cm為 正常值
典型病例
初次THA股骨假體前傾過大
髖臼假體后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