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膝關節影像學檢查包括前后位(AP)、側位、髕骨切線位(“日落位”)。其他一些位置包括股骨軸位、屈曲位、負重后前位。
1.前后位在膝關節伸直位攝像,暗盒置于膝關節后方,射線中心垂直于暗盒。站立位膝關節前后位像比仰臥位能更精確地反映膝關節間隙情況;在病人情況允許時應該常規拍負重前后位像(圖1)。X線片能充分描述關節內外側骨和軟組織的情況,通過觀察負重位股骨髁、脛骨平臺、髕骨、腓骨近端可以粗略了解下肢對線。(圖2)
圖1:A.仰臥前后位像 B.負重前后位像
負重位更能清楚地顯示內側關節間隙狹窄
圖2:膝關節正常前后位像。
骨性結構礦化正常,關節面平滑。股骨和脛骨呈7°外翻。正常情況下外側關節間隙稍大于內側。
2. 膝關節側位像體位:病人側臥,患肢在下,膝關節保持30°屈曲。暗盒放在膝關節外側,射線垂直于暗盒投照。X線片能清楚地顯示髕骨和髕骨的高度、股四頭肌和髕韌帶、髕上囊、股骨遠端、脛骨近端和腓骨。(圖3)
圖3:膝關節側位像:Blumensaat線顯示髁間嵴(空心箭頭);實心箭頭顯示骺線。髕骨正常位于這兩條線之間。Insall-Salvati率更能精確地反映髕骨高度:髕韌帶長度(LT:虛線)被髕骨最大斜徑分割(LP:實線)應該相等(0.8-1.2)
3. 髕骨軸位即Merchant位(“日落位”)。患者取仰臥位,膝關節屈曲45°。暗盒置于脛骨近端,暴露雙膝,X線與水平成30°角直接向足端投射(圖4)。這個位置可以極好地顯示髕股關節的對線、關節軟骨面和形態特征(圖5)。
圖4:髕骨軸位:攝像體位
圖5:正常髕骨軸位:雙側髕骨關節對線正常,關節面正常。
4. 隧道位:膝關節屈曲60°時拍攝。病人仰臥位時可拍攝前后位隧道位片;或俯臥位,跪于暗盒上來拍攝后前位隧道位片(X線中心垂直投射于脛骨)。影像可清楚顯示髁間窩后側、股骨內外髁的后內側、脛骨嵴和脛骨平臺(圖6)。剝脫性骨軟骨炎(OCD)病人病變多位于髁間窩后側,此位置觀察病變程度最為理想(圖7、圖8)。
圖6:隧道位:此位置能較為清楚地顯示股骨后髁、脛骨髁間嵴、脛骨平臺和髁間窩。
圖7、圖8:骨軟骨疾病:圖7顯示股骨內髁內側部分骨軟骨缺損(長箭頭),外側間室游離體(短箭頭);圖8顯示在膝關節正位片很難發現這些病變。
5. 膝關節屈曲負重后前位:病人站立屈膝45°。雙膝緊貼暗盒,X線平行于髕骨上極并與肢體遠端成10°角投照。此位置可以良好地觀察軟骨丟失和關節間隙狹窄的情況,可以彌補常規負重前后位對軟骨丟失和關節間隙狹窄情況估計的不足(圖9)。當膝關節屈曲時能更清楚反映脛股骨關節后方關節間隙的情況。和術中觀察關節軟骨和關節間隙的情況比較,膝關節屈曲負重后前位顯示的更為精確,尤其比常規伸膝負重位準確。
圖9:屈曲負重股骨軸位:A.顯示內側關節間隙明顯狹窄 B.正常站立位像不能顯示
除了對于常規拍攝像發現病變作進一步評估外,膝關節斜位不是常規檢查的體位。有兩種斜位片,患者伸膝仰臥于暗盒外旋45°或內旋45°,可以顯示股骨內外側髁后側和髕骨。
精彩內容請詳見下期“關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