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胸椎管狹窄癥的誤診及鑒別要點
胸椎管狹窄癥的定義:
臨床表現
下肢感覺異常:
麻木、感覺遲鈍、
腳踩棉花感
感覺平面的出現
下肢肌力異常 :
無力,行走困難
下肢肌張力增高 、肌緊張
折刀樣痙攣
神經反射異常 :
膝跳反射活躍或亢進
膝 、踝 陣攣,巴氏征陽性
神經根刺激、疼痛
脊髓 、馬尾循環障礙 ,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
括約肌功能障礙 ,二便困難
診斷
定性診斷:詳細詢問病史及查體,判定癥狀和體征是否與胸脊髓損害有關。
定位診斷:判定導致臨床癥狀的責任病變、分析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所見是否存在明確對應關系。
CT/MRI:判定病變的類別、部位、范圍、脊髓壓迫的程度
各節段 病變的病理分型
年齡多在 40 歲以上、隱匿起病,逐漸加重
疼痛不明顯:胸椎 OLF 和 OPLL 是由于韌帶逐漸肥厚、骨化而引起的慢性脊髓壓迫性疾病
疼痛明顯:胸椎間盤突出癥最常見的癥狀
早期出現: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離后,下肢無力、發僵、發沉、不靈活,休息片刻又可繼續行走
病情進展:出現踩棉花感、行走困難、軀干及下肢麻木與束帶感、大小便困難、尿潴留或失禁、性功能障礙
胸段狹窄:(上運動神經元性損害為主)軀干、下肢感覺障礙,下肢肌力減弱,肌張力升高,膝、跟腱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
胸腰段狹窄: (下運動神經元性損害為主) 廣泛下肢肌肉萎縮,肌張力下降,膝、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無病理征,脊髓上、下運動神經元性損害,(既有肌張力下降,又有病理征陽性)。
胸椎退變(陽性率較低)
關節突肥大
椎體骨贅形成
椎間隙狹窄
椎間孔可見鉤形或鳥嘴狀高密度影,分為:
棘狀型(65.5%)
鳥嘴型(17.7%)
結節型(8.4%)
線樣型(8.4%)
多節段黃韌帶、后縱韌帶、前縱韌帶骨化引起節段性狹窄
經濟、方便、快捷、必須
利于術中定位
頸胸段椎管狹窄應查頸椎正、側位 X 線片
下胸椎或胸腰段狹窄應查腰椎正、側位 X 線片
僅能發現不到50%的OLF或OPLL病變
椎體楔形變或Scheuermann病,可能有椎間盤突出
DISH、強直性脊柱炎、氟骨癥,可能有OLF
下頸椎連續性OPLL,可能有胸椎OLF
是確診胸椎管狹窄癥最為有效的輔助檢查方法
可清楚顯示整個胸椎病變、部位、病因、壓迫程度、脊髓損害情況
臨床上有10%以上的胸椎管狹窄癥的病例是在接受頸椎或腰椎MRI檢查時“偶然”發現了OLF或胸椎椎間盤突出
影像學分型(孤立型、連續型、跳躍型)
病理分型(成熟型、非成熟型)
成熟型:骨化塊為極低信號(黑色)
非成熟型:低信號、等信號或高信號(相對于脊髓內部信號)
各節段椎管侵占比例
脊髓受壓程度(I~IV 度)
脊髓信號有無異常
病變局部重點檢查為手術治療提供有效信息
可清晰顯示骨性椎管及骨化韌帶的結構
明確胸椎間盤突出是否合并纖維環骨化或 椎體后緣離斷
明確各節段黃韌帶骨化或后縱韌帶骨化塊的形態和尺寸
明確硬膜囊或脊髓受壓程度
CT 值測定:骨化塊內部的密度特征可以推斷其病理分型(均勻高密度、密度高低不均、均勻低密度)
成熟型骨化:骨化塊均勻高密度
非成熟型骨化:密度高度不均或均勻低密度
周方,黨耕町,胸椎黃韌帶骨化影像學與病理學對照研究,中華骨科雜志,2004 24(6)346~349
進一步明確各病理因素的形態特征,為臨床診斷和制定手術方案提供參考
連續型或跳躍型胸椎黃韌帶骨化、后縱韌帶骨化
合并頸椎后縱韌帶骨化
胸椎管狹窄容易漏診原因
MRI及CT影像診斷直觀
MRI常規分解剖部位投照
胸椎管狹窄發病隱匿
影像學表現頸椎管狹窄或腰椎管狹窄
胸椎管狹窄容易被忽略
病例1:誤診腰椎管狹窄癥
男性,67歲,間歇性跛行三年,加重一月余,雙下肢無力,偶有抽搐,門診診斷腰椎管狹窄癥入院
入院查體:軀干及雙下肢感覺無異常,下肢肌張力增高,雙膝腱反射亢進,巴氏征陽性,臨床癥狀與影像表現不符!
進一步檢查胸椎MRI,發現下胸椎狹窄
診斷胸椎管狹窄癥,行手術減壓
術后臨床癥狀好轉
胸椎管狹窄與腰椎管狹窄的鑒別要點
腰椎管狹窄:下運動神經元損害,大多數有明顯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腰椎屈曲位時癥狀減輕
胸腰段椎管狹窄:下運動神經元損害更為廣泛,常混合有部分上運動神經元損害表現,有脊髓源性間歇跛行
病例2:頸椎病漏診胸椎管狹窄
女性,56歲,主訴行走不穩踩棉感2年,加重半月余
查體:雙上肢感覺、肌力均正常,Hoffman 征可疑陽性,軀干自劍突以遠感覺減退,雙下肢肌力Ⅳ級,雙側跟腱反射亢進,雙側巴氏征陽性,入院診斷脊髓型頸椎病,
頸椎MRI發現上胸椎也有狹窄表現
追加胸椎MRI發現多節段胸椎管狹窄
結合臨床癥狀考慮胸椎管狹窄癥為主要診斷
胸椎管減壓治療后效果顯著
與脊髓型頸椎病的鑒別要點
約 40%的胸椎管狹窄癥合并頸椎病
胸椎管狹窄癥要高度關注其上肢功能狀態和體征,必要時行頸椎 MRI 檢查
脊髓型頸椎病:四肢麻木、無力,下肢癥狀重于上肢
胸椎管狹窄癥:僅有下肢癥狀,下肢癥狀顯著重于上肢
病例3:腰椎結核漏診胸椎管狹窄
女,61歲,腰背部疼痛10個月,伴左小腿外側放射性疼痛, 曾多次在當地醫院就診,診斷為腰5骶1結核,給予抗癆治療,但臨床癥狀無緩解,反而有逐漸加重趨勢,門診以腰5骶1結核收住院擬手術治療。
入院后查體:雙下肢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影像表現與臨床癥狀不十分符合。
進一步查體,腰椎屈曲后小腿外側疼痛加重,下胸椎有叩痛不伴放射。
追加胸椎MRI發現下胸椎10-12存在狹窄,結合臨床癥狀判定責任節段在下胸段,手術減壓效果良好。
病例4:頑固性腹痛漏診胸椎管狹窄
女性,45歲,主訴頑固性腹痛,雙下肢行走不穩3年,3年來就診于普外及消化內科,行胃鏡、腸鏡檢查均未見異常,忽略了下肢癥狀
查體:雙下肢腱反射亢進,巴氏征陽性。
影像學提示胸椎多節段椎管狹窄,行胸椎減壓手術后腹痛癥狀消失
疑似胸椎管狹窄癥的臨床表現(只需符合下列任一條件)
雙側或單側下肢沉、僵、行走不穩,且上肢無不適者
雙側或單側下肢脊髓源性間歇性跛行,且上肢無不適者
雙側或單側下肢彌漫性麻木、疼痛者
體格檢查發現下肢呈上運動神經元損害而上肢正常
體格檢查發現下肢呈上、下運動神經元混合性損害者
診為頸椎病(脊髓型),但下肢癥狀嚴重而上肢癥狀輕微者(參考標準:JOA 評分上肢構成比>36%)
診為頸椎病(脊髓型)并行頸椎手術治療,術后 3 個月以上其上肢癥狀明顯緩解而下肢癥狀不緩解或進行性加重者
診為 DISH、氟骨癥、強直性脊柱炎或頸椎存在連續型后縱韌帶骨化者
存在胸腹部束帶感或沿肋間神經分布的胸壁疼痛者
胸椎管狹窄癥診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