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擊破:脊柱結核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概述
關于脊柱結核最早的病例見于 5000 年之久的埃及木乃伊,現代歷史上,首例脊柱結核于 1779 年由一名英國外科醫師 Percival Pott 所描述,如是,脊柱結核亦稱為 Pott 病。亦有 1782 年報道之說 。
一個世紀之后,德國醫生、微生物學家 Robert Koch 分離出了結核桿菌,并因此獲得了 1905 年的諾貝爾獎。
發生于脊柱的結核,特稱為脊柱結核病(Pott disease)。脊柱結核為肺結核之外最嚴重而又最常見的結核,占所有骨關節結核的 50%。
脊柱的任何節段皆可發病,胸椎和上腰椎為最常見之脊柱結核部位。由于部位之特殊性,常可致神經損害,后凸畸形,甚至癱瘓。
脊柱結核主要見于發展中國家,在我國發生率和致病率很高。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全球結核發生率有所增高,歸因于人口的遷移,艾滋病感染者的增多,耐藥菌株和其它因素。
脊柱結核由結核桿菌引起,特征為冷膿腫,椎間盤和鄰近椎體之破壞,脊柱結構之塌陷,前柱楔形變而致后凸。
肉芽組織和干酪樣壞死,引起骨破壞和鄰近組織壞死,形成冷膿腫,可沿前后縱韌帶,椎旁軟組織,椎間盤或椎管流注;椎旁包塊可較大,硬膜外軟組織包括見于 60% 到 93% 的脊柱結核病例,可致硬膜囊移位,壓迫脊髓或馬尾神經。向遠端流注成瘺亦常見。
后柱結構,尤其是單獨出現,較少見。68% 的成人,85% 的兒童可見椎弓根受累。相鄰椎體間擴散首要之途徑為韌帶下蔓延,椎間盤破壞為區分脊柱結核和化膿性感染之經典標準。
一般而言,鑒于神經軸上壓力緩慢增加,脊柱結核神經損害發生較晚;誠然,脊柱結核引起不穩或血管損害之時,盡管無明顯后凸,亦可致神經損害。
一項 694 例脊柱結核的研究表明:最常見就診癥狀為癱瘓和/或脊柱畸形(70%),背痛和發熱占 20%。兒童癥狀缺乏特異性,如斜頸,不愿負重,跛行,疼痛和可觸及的包塊。如是,兒童背痛,應視為紅色警戒,應行 MRI 檢查。
傳統的 X 線片,超過 50% 的椎體破壞,方能明晰可見,而此過程往往自感染之日起,耗時 6 月余;寰枕,頸胸和腰骶交界處,X 線片所見往往欠清晰(圖 1)。
圖 為 16 歲兒童,輕微外傷后癱瘓。(A)T1~T4 椎板欠清晰,椎旁軟組織影。(B)頸胸段側位看不清,印象為駝背。(C)MRI 所見:駝背,脊髓壓迫和信號改變。
相比而言,CT 在骨性結構受累和軟組織改變、鈣化方面優于 X 線;MRI 應作為脊柱結核的標準推薦檢查,且應行全脊柱 MRI 以免遺漏多節段非連續脊柱結核。鑒于不到 50% 的脊柱結核患者合并肺部結核,建議 MRI 掃描時 T2 相冠狀面應廣范圍掃描以獲取肺部信息 。
多節段非連續脊柱結核(Multilevel noncontiguous spinal tuberculosis,NSTB):為不典型脊柱結核,定義為脊柱兩處病灶間不少于 2 個椎體正常,發生率為 1.1% 到 16.3%(圖 1)。
2014 年,國內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學者報道了自 2005 年至 2011 年間,所收治的 27 例 NSTB 之情況(27/550;4.91%),其中 4 例保守治療,23 例手術治療,平均年齡 44.6 歲,平均隨訪 52.5 月。無論保守還是手術治療,NSTB 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體現為 ODI。
圖 2 NSTB 示意圖
脊柱結核的早期診斷,對于及時有效的治療,避免神經損害和脊柱畸形,至關重要。2011 年,Lancet 上發表了關于 Xpert MTB/RIF 檢驗確定結核的經典文章 [6]。GeneXpet,自動化 PCR 檢驗,可同時檢測結核和利福平之耐藥性,且已為 WHO 認證。
2014 年,Held 等率先對 GeneXpert 檢驗脊柱結核之功效進行了研究,敏感性 95.6%,特異性 96.2%,48 小時內結果可得,短于培養平均所需之 35 天;且能確定多藥耐藥之結核菌,此類結核菌占 5.8%。
脊柱結核需與哪些疾病加以鑒別?
1. 化膿性脊柱炎:最常見于腰椎,累計 2 個椎體和其間的椎間盤,椎間隙往往變窄,MRI T2 相椎間盤中心和軟骨終板信號延長,增強。不連續椎體和椎弓根受累罕見。
2. 布氏桿菌病:主要累及腰椎,平片上可見椎體前方骨贅(鸚鵡嘴)。駝背畸形罕見,三分之一患者可見椎間盤內空氣。
3. 脊柱真菌感染:雖然罕見,但難與脊柱結核區分。幾乎均見于免疫低下患者,表現為椎間盤侵襲不明顯,跳躍病變,椎旁膿腫(圖 3)。
圖 3 多種免疫缺陷者,活檢證實為煙曲霉菌。(A)T8~T10 楔形變,椎間盤完好,硬膜外 T2 相低信號包括壓迫脊髓。(B)造影前包括等信號。(C)增強掃描后信號增強。
4. 脊柱轉移瘤:常累及多個不連續椎體,椎間隙完好,后柱累及多于椎弓根。動態增強磁共振成像可提供一定的鑒別診斷價值。
5. 淋巴瘤:可累及單一椎體,椎弓根或后方結構,常合并 T2 相低信號之椎旁包塊(圖 4)。
圖 4(A)淋巴瘤累及椎弓根:T2 相低信號椎旁包塊大,皮質破壞,侵及椎管。(B)結核,椎弓根侵及,但未破壞低密度骨皮質邊緣。
對于扁平椎,則應考慮組織細胞增多癥(圖 5)。
圖 5(A)28 歲病例,病理證實為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多癥,MRI 上無法與結核區分;(B)10 歲病例,扁平椎,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多癥
6. Modic 變:作為椎間盤退變之表型,I 型 Modic 變可見軟骨終板信號改變和椎間盤高度喪失。
抗癆治療為目前脊柱結核的主要治療,手術在脊柱結核的治療中仍起著重要功效。關于手術治療的時機,新近研究表明:短至 2 周的抗癆治療后手術,亦安全有效 。手術治療之方式多種多樣,在此不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