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骨今中外
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關節骨科
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河北省骨科分會關節病學組副組長
中華骨科學會關節鏡學組委員
中國醫師學會關節外科專業組委員
股骨、脛骨與髕骨參與形成膝關節,其相互對應形成三個相對獨立的膝關節內側室、外側室與髕股關節室
膝關節軟組織平衡包括:
脛股關節
髕股關節
屈曲90度時,關節面截骨線平行于通髁軸,垂直于股骨前后軸,股骨頸與通髁軸呈15度夾角
屈曲時,內側副韌帶、外側副韌帶、腘肌、后交叉韌帶起穩定作用
鵝足及髂脛束不起作用
外側觀
伸直時,外側腓腸肌腱,后外側結構,髂脛束可以穩定關節
屈曲時,后外側結構,腓腸肌外側頭為外側主要穩定結構
髂脛束不起作用
內側觀
伸直位,內側副韌帶深淺層為內側主要穩定結構
伸直時,韌帶前束松弛,后束(后內斜韌帶)不同程度的緊張
內側的穩定增強依靠腘繩肌的鵝足結構以及半膜肌實現
屈曲位,內側副韌帶深淺層為內側主要穩定結構
屈曲位,韌帶前束緊張,后束(后內斜韌帶)相對松弛
鵝足結構以及半膜肌與關節平行,無法實現關節穩定
因內側副韌帶在股骨髁上的附著范圍有限,在整個屈伸活動過程中內側副韌帶在屈曲時前束緊,伸直時后束緊
骨贅是影響韌帶平衡的重要因素,包括對側副韌帶深淺層以及后內關節囊的影響
后交叉韌帶周圍的骨贅影響屈伸活動
股骨脛骨截骨厚度要和假體厚度一樣,以維系側副韌帶在活動過程中正常的張力
大多數情況下,遠近端的截骨應該參照正常側進行對攣縮側的松解
膝內翻時,股骨通常正常,股骨長軸通過髕骨滑槽,內翻主要由于脛骨磨損引起。
內翻時,內側副韌帶深淺層均攣縮,骨贅形成
內側及后髁骨贅形成可以導致屈曲攣縮畸形
股骨遠端截骨通常垂直機械軸,截骨面接近通髁軸,通常為外翻6度
股骨截骨平行于INSALL線,脛骨截骨垂直脛骨長軸,后傾5-10度
切除內側脛骨骨贅后清除后關節囊骨贅
最后清除在腘肌鍵周圍以及后關節囊的骨贅
伸直位時后內斜部副韌帶前束松弛,后束緊張。
后關節囊緊張,后交叉韌帶緊張。屈曲位時,內側副韌帶前束緊,后束松
旋轉檢查膝關節內外及前后穩定性
屈曲位緊張應松解內側副韌帶前束
伸直位緊張應松解內側副韌帶后束及后關節囊
股骨外側髁股缺損
髕骨向外側移位
脛骨側多正常
股骨遠端截骨通常垂直機械軸,截骨面接近通髁軸,可以為外翻8度,這樣有利于糾正外翻和減少截骨量
股骨截骨平行于INSALL線,脛骨截骨垂直脛骨長軸,后傾5-10度
旋轉檢查膝關節內外及前后穩定性
屈膝位外側緊張應首先在股骨止點處松解腘肌腱,然后松解外側副韌帶
伸直位外側過緊首先松解髂脛束,然后松解后關節囊和腓腸肌外側頭,最后松解后交叉韌帶
通常首先松解韌帶與股骨、脛骨止點處的粘連帶
其他松解方法:
后交叉韌帶“Z”型延長?
后交叉韌帶點狀松解?
髕骨外側較內側寬,因此,髕骨及髕腱略靠中線外側,在伸膝時內外側支持帶略松弛。
膝關節在屈曲過程中內外側支持帶開始緊張。
股骨的正確截骨可以保證髕骨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穩定
伸直位時脛骨結節位于前后面中線的外側,因此髕骨外側壓力在整個屈曲過程中均較大,使得髕骨有向外脫位趨勢,這需要髕骨滑槽深并且外側滑槽面高
錯誤
股骨假體內旋安
髕骨滑槽內移,在關節活動過程中有傾斜,在屈曲位時膝關節力線處于外翻位置,此時,外側關節間隙增寬,脛骨力線和下肢力線一致,而與髕骨滑槽不一致。
髕骨外側脫位應注意的問題:
髕股韌帶切除
股骨標準外旋截骨
髕骨修整及外側支持帶松解
THUMB TEST
修整髕骨,將髕骨邊緣骨贅全部切去,重塑成中央凸起的“正常髕骨”,硬化處鉆眼,然后復回,與滑車適應
屈膝間隙大于伸直間隙
去除后髁骨贅
松解后關節囊
增加股骨遠端截骨量